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调查显示77%校园同性恋受访者曾遭欺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3日05:19  南方都市报
厦门大学学生为“5·17国际不再恐同日”在隧道作宣传画。林红 供图 厦门大学学生为“5·17国际不再恐同日”在隧道作宣传画。林红 供图

厦门大学“性别与社会”公选课现场,吴幼坚演讲《一位母亲眼中的G ay》,报告厅挤满了人。 厦门大学“性别与社会”公选课现场,吴幼坚演讲《一位母亲眼中的G ay》,报告厅挤满了人。

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

  上周,5·17国际不再恐同日到来之际,第一份中国版性少数群体的校园欺凌调查报告应声出炉。调查显示,77%的受访者曾遭遇17类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校园欺凌,甚至不乏暴力及性骚扰,受欺凌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受到很大影响。

  2011年以来发生在美国的多起同性恋青少年自杀事件,引发了对这一群体遭受校园欺凌的国际关注,“今年不再恐同日的主题即关注教育系统内的恐同,但过去中国的媒体、NG O和公众对这一领域的关注还远远不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项目办公室官员李红艳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幸而,在中国的大学城里,为保护同性恋学生的权益,一些年轻的同性恋学生社团或支持小组已经在路上。

  阿来们的烦恼

  他在教室或宿舍和室友擦肩而过时,被突然而至的拳头打在脸上

  今年20岁的阿来,来自广州一所职业学校。今年2月,因为转发了含有同性恋内容的微博而被室友发现其同性恋身份,随后阿来开始经常性地遭受室友的辱骂甚至飞来的拳头。

  “生块肉,也比生个同性恋好。”“败家子,气死你老爸。”生性顺从的阿来不知如何躲避这些语言暴力的伤害,更严重的是有那么两三次,他在教室或宿舍和室友擦肩而过时,被突然而至的拳头打在脸上,眼镜片瞬间开了花。

  从此他对学校和宿舍深感恐惧,开始失眠,醒来也觉得焦虑。而最近,室友甚至将阿来的身份告诉了他的父母。面对父母质疑的电话,阿来否认了,但暑假马上到来,他不知该如何面对将信将疑的父母。

  阿来的学校有一门《心理健康》课,老师曾在课堂上告诫大家,“爱情的基础是双方必须是异性”,并暗示“同性之间的情感不是爱情”。这门课的教科书中,还有关于“性取向厌恶治疗”的内容,“即通过不断地厌恶同性恋的心理暗示,强行矫正性取向”。这些都让阿来深感孤独和无力。

  同样20岁的冰封是广州另一所大学大二的学生。相对阿来,他的痛苦在高中时代已经开始。

  高一时他开始住校,开学一两个月之后,有一天他突然被踢出了班上的Q Q群,原因是他在G ay吧里的交友信息无意中被一个女同学搜索到,同性恋身份因此曝光。冰封初、高中都做过班长,虽然因为行为举止上的女生姿态被骂“变态、人妖、娘娘腔……”,他一直努力通过为同学做事来获得认可。

  但寄宿制高中的生活让他变得越来越消极。尽管仍是班长,他管纪律时没有人听,宿舍里6个人有4个人孤立他。有次晚自习他气急了吼了句“你们都给我安静下来”,回到宿舍后就发现桌子上被人写满了“变态、垃圾”之类的字眼。

  另有次合唱比赛前的音乐课,他在台上组织没有人理会,训练的老师来了问班上有多少男生多少女生,有个男生就很大声地说“我们班有22.5个男生,22.5个女生”,全班哄堂大笑。冰封为此逃了一节课,到操场上放声大哭。此后他就不再管班级事务,也不再努力地融入集体了。

  但这并没有让同学停止欺侮,有天清晨他去上洗手间,几个男生在旁边将小便洒在他的头上,取笑他娘娘腔。

  冰封回忆当时的自己觉得人生没有希望,进入高三也没有对大学的向往。“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再步入社会,每次都要付出那么多的努力来获得别人的认可”,他觉得心力交瘁,“不如索性独来独往”。

  杉杉的高中

  姥姥、姥爷拦截了杉杉的信件,还将她的性向告诉了很多老师

  杉杉今年刚从河南一所大学毕业,是一名女同性恋者。因为家人在她上学的高中任教,高中三年,她因为性倾向的问题长期遭受来自家庭的暴力和学校的欺凌。

  她从小在姥姥、姥爷身边长大,姥姥、姥爷是河南某市一中的老师,于是她中考后进了这所重点高中。她的妈妈是河南一所卫校的老师,高一时她得了阑尾炎,到郑州做手术,妈妈的一个学生在那里实习,她们因此相识,并开始频繁通信。

  这些信件后来被在高中教书的姥姥拦截,姥姥又告诉了杉杉的妈妈。杉杉不得已向家人出柜。

  “我们在一起4年,这期间,我妈几乎一周要打我好几次,拿起什么就打。”杉杉说。有一次妈妈拿起桌上的台灯向她砸过来,打破了她的头,留下了一小块疤痕。

  在这期间妈妈还带她去精神病院看心理医生。“虽然老妈是卫校的老师,她仍然认为同性恋是病。”心理医生听完杉杉妈妈的讲述后,就给杉杉开药,“说如果长期服用就可以改变性向”。杉杉当时大发雷霆,与医生争吵起来,妈妈便匆匆带她离开医院,她也因此逃脱了“同性恋治疗”。

  但在学校里,姥姥、姥爷拦截了杉杉所有的信件,为了便于看管她,还将她的性向以及和那个女生的交往告诉了学校的很多老师,她的隐私因此尽人皆知。

  之后的两年杉杉在学校听尽了各种风言风语,同学们的嘲讽和眼神都让她难以忍受。有一次,一位平时没什么交往的男同学甚至把她的女朋友寄来的照片撕碎了扔到厕所冲掉。

  “我本来是个很开朗的女生,经历了这些事情后,变得不爱和同学说话,有时也逃课。”杉杉说。高考的前几天,妈妈发现她和女朋友还在联系,就拿刀逼她去死。“推搡之间,刀割到我的左手食指,割破了小动脉,后来也留下疤痕。”这件事情影响了她的第一次高考,后来她又复读了一年,在复读班里遇到了现在的女朋友。

  复读班里有一位以前的高中同学,“不断告诫我的女朋友不要跟我来往,还编了一堆谣言,说我爱去女厕所偷拍什么的”。杉杉那时感觉整个世界都在背叛她,却没有人愿意给她帮助。她天天想着怎么去死,有次试图跳楼被拦下来,后来又经常用小刀割手指。

  进入大学后,杉杉学的是艺术,“同学们思想都比较开放”,她也在班上公开出柜了,跟同学的关系都很正常,“生活慢慢好了起来”。“如果可能,我希望能加入一些同性恋机构做些事情。”杉杉说,“要想改变现状,我们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捍卫这个群体的尊严和应有的权利。”

  不安的校园

  “恐同引起的欺凌现象已经成为全球普遍的问题”

  5月14日,由国内同性恋社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在荷兰大使馆进行,公布了国内第一份校园内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欺凌现象调查报告。

  这项调查由爱白文化教育中心、北京同志中心和广州“同城”在今年4月发起,截至5月6日,共421名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及职业中学的学生参与了此次在线调查,阿来、冰封、杉杉都接受了调查。

  调查显示,77%的受访者曾遭遇到17类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校园欺凌。言语攻击最为普遍,大约44%表示有此类经历。10%的受访者曾经遭受过来自同学直接或间接的身体攻击,如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等。有7.6%受访者甚至遭受过来自同学和老师的性骚扰,如脱光衣服、碰触隐私部位、强拍裸照等。

  校园欺凌对59%的被调查者带来了学业上的负面影响,其中3%的被调查者被迫辍学。另外各种欺侮还对63%的被调查者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负面影响,26%的被调查者有过酗酒、自残、自杀以及因情绪压抑和陌生人发生性行为。

  今年5·1 7国际不再恐同日(IDAHO)委员会的口号是,“老师和学生们,告诉IDAHO你们的教训,不再恐惧同性恋和跨性别”。

  “恐同引起的欺凌现象已经成为全球普遍的问题。”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项目办公室官员李红艳说。数据显示,因为同学和教职员工的骚扰,估计全球共有600万男女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学生被迫辍学。在英国,90%的中学教师表示,其学生因为是同性恋者或疑似同性恋者,而遭到了欺凌、骚扰或被叫绰号。在美国,86%的男女同性恋和双性恋学生曾遭言语骚扰。

  据美国媒体报道,今年1月29日,年仅14岁的拉斐尔·莫雷洛斯因在开什米尔中学受欺凌而上吊自杀。这已是美国在那一个多月时间里的第3起同性恋青少年自杀事件。去年的多起同性恋青少年自杀事件,引发了对这一群体遭受校园欺凌的国际关注,也引发了美国国内持续至今的社会运动,包括歌星LA D Y G A G A领导的白宫维权演说。

  联合国很快予以回应。2011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教育系统内由于恐同导致的校园欺凌现象的国际咨询会”,来自25个国家的教育部、民间组织、学术团体以及联合国机构的代表参加,并于12月10日国际人权日达成《里约宣言》,一致反对教育体系内由于对性少数群体的恐惧所导致的欺凌。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此期间发表宣言,称基于性倾向的欺凌是“有悖道德、有违人权、有损公众的健康”,并敦促各国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其公民免遭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暴力和歧视”。

  今年3月,潘基文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的发言中,进一步评论了LG BT人群(男女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及跨性别者)在人类安全上面临的多重威胁。他强调“我们必须对付暴力,使同性关系去刑事化,禁止歧视,并加强公众教育”。

  5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教育部门应对恐同所导致的欺凌问题”为主题的国际会议,正式发布去年12月巴西召开的国际咨询会的成果,即《教育部门应对恐同所导致的欺凌:好的政策与实践》。

  “联合国就这一议题展开如此密集的行动,过去是没有过的。”李红艳说。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0)

 

更多关于 同性婚姻 同性恋 校园欺凌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